立三尺讲台,传语言之美:苗茜

发稿时间:2023-04-12 作者: 浏览次数:1977




博观约取 成绩斐然

她不喜浮躁,乐在钻研汉语言文字。大学期间,曾连续获得校奖学金、朱敬文奖学金,以及三好学生等荣誉,她的学问是勤恳踏实的脚步奠下的基石。

1999年,她以“优秀毕业生”的荣誉成功取得徐州师范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同年9月,她成功考入母校的中文系,继续攻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2007年,她再度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成为一位优秀的文学博士研究生;2019年,她成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的博士讲师。

从语言到思维,她融文理之道,把控教学方向;从求知到传知,她满怀热情,与知相伴,追求真言;从学术望向现实,她握定乾坤,在历史中悟出了对今世的借鉴。她就是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的文学院博士---苗茜。

殷殷情怀,倾心有为

爱为学问之始,苗老师能与汉语言文字结缘,与其生活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童年是人生的起航。苗老师识字很早,儿童时期家里便有一排专门存放外国文学的书柜,幼年的她偶然间翻开一本记录了外国文学家霍桑全部小说的期刊,其中有一篇《教长的黑面纱》,令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今印象深刻。苗老师说道:“那时我还在读幼儿园的大班,一读竟也能略略读懂。”家庭中浓厚的文学氛围,使得她童真的心灵早早便埋下了文学的种子。

决定是一瞬间的选择,但选择是未来的开始。“我大三时选修了现代汉语语法课,我记得第一次见到导师时,她穿的很庄重,满满的仪式感,讲课幽默风趣,一下子就把我迷倒了,在那一刻,我确定了读硕士的方向。”苗老师回忆着曾经的点点星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这大概就是教师的魅力吧!

远方有梦想,但沿途却为之艰难。在网络并不发达的时候,苗老师为了保证语言的严谨性,经常到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常常会为了验证一句实例而忙活一整天,挑灯夜战、与星光为伴是她的常态。硕士一年级时,苗老师的导师认为她们已经是一位研究者了,常常将写论文布置为课后作业。“当时的我没有时间做知识的储备,只能边写边提高,阅读与写作对于文学而言,真的至关重要啊!”苗老师感慨道,“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道阻且长,但星光不负赶路人,她的理想如同彼岸的灯火终被点亮。

笃实为学,真挚为师

“如果一个学生头脑清醒,课堂积极思考,课后做事有条不紊,那么大概率上,他的学习不会差。”苗老师的“现代汉语”课堂是一个特别的课堂,她带的19级语文班常是三节连上的大课,因为时间过长,学生们常常感到疲惫、到了后半节课学生的反应力也随之下降,部分同学还会产生厌学情绪。苗老师为了保持学生的专注力提高课堂质量,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她将现代网络热词的含义与古今汉语的专有名词解释相融合,她将新时代的词语与旧时代的语言相结合。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词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于语言的学习我们应如是如此,即先阐述概念再举例,做到举一反三。

  在课堂上,苗老师不仅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探索理论知识,还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次苗老师在与学生探讨一些古今异意的词语时,就“臭”与“嗅”的关联作出了讲解,不仅引经据典,通过《说文·犬部》中对臭字的释义为学生诠释了词意的演变过程,还引入一些小故事,补充说明了每种含义的来源以及原因,使学生对此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随后让学生根据讲解自主探究其他几组词语,从而真正领会词意的演变。

精准滴灌,静待开花

“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爱是老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在生活中,苗老师对学生也十分关心。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们往往还处于迷茫阶段,一遇到问题就去寻找班主任的帮助,但苗老师却从未厌烦过,每件事都会耐心解决,让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一丝安慰。“在军训期间,苗老师会到宿舍与我们谈心,鼓励我们努力学习、不断前进!”20级语文班李格幸福地说道。

苗老师十分注重学生拓展能力的培养,她常常在学习通上分享一些中外名著资料和名师讲座,提醒学生要在课后也要坚持学习,广泛阅读。对于自学能力较差,知识面也很窄的学生来说,苗老师的学习分享,不仅使他们能够按质按量的完成阅读计划,更是大大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许多学生也由此爱上了语言学。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道路有千万条,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但在苗老师的陪伴和鼓励下,同学们更添一份安心和自信,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奋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