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吴文静

发稿时间:2022-05-23 作者: 浏览次数:4704


吴文静,女,1999年12月生,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商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商务英语专业2019级专科生,中共预备党员。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武进人才杯”江苏省第十五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三等奖一等奖学金,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连云港市“优秀志愿者”、大学生年度人物”“十佳大学生”“三好学生等。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如此诗所言,美好的青春是有限的,大学时光转瞬即逝,在学校三年的时光里,吴文静时时提醒自己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在追逐梦想的青春道路上,她一直奋发自强、砥砺前行,用奋斗为青春作注脚。

 

追梦从戎,“绿军装”铺就青春底色

    听从祖国的召唤,投身军营,是当代学子爱国报国的一种方式。吴文静同学高考之后怀揣梦想应征入伍,部队里不止有钢枪,也有诗和远方。作为一名大学生士兵,刚入伍时各方面并不突出,体能较弱。但她并不服输,还给自己制定了非常高的训练标准,“练四功、攀高峰、三尺机台、不负青春年华,争第一、谋打赢、传令千军、更显巾帼风采”,她成了全连最努力的人,被评为“优秀义务兵”,获得个人嘉奖。

退役返校后,她积极投身学校红色教育宣讲工作,走在学校征兵宣传的第一线,义务担任新生军训教官助理。大学二年级时,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和突出的工作能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吴文静所在党支部被评为教育部全国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她作为支部的一份子,积极为支部创建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在支部“红色赋能·致青春”系列活动中作为“初心分享员”向同学讲述她的军旅生涯和部队生活,以切身经历影响和带动了更多优秀的学子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报效祖国,展现当代青年的担当。

    “退伍不褪色”“一年军营行,终生军营情”,说的是退伍军人的情怀和担当。吴文静退役复学后,她放下的是军人的身份,并没有放下入伍的初心。她说,当兵是热血青年藏在心底的执念,当校服换成军装,当笔杆握成钢枪,当稚嫩百炼成钢,当双眼闪出坚毅的光芒,当兵的经历就成了一辈子的荣光。


矢志奉献,“红马甲”展现青春风采

    脱下军装,穿上红马甲的吴文静活跃于校内外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两年多时间里累计志愿服务时长高达500多小时,连续两年参与“博爱青春”暑期支教活动。在疫情防控期间,她还组织策划了暑期“板凳课堂”志愿活动,创新采用“云组队”方式组织志愿者在西藏、甘肃等地开展西部支教志愿服务,开展活动近百场,受益人数逾千人。

    作为志愿服务队队长,吴文静致力于以实际行动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她积极组织参与灌云县益海助学中心的周末义务助学活动,发布招募启事,选拔支教队员,利用自身积累的志愿活动经验培训新队员,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助学队伍。每周末她为益海助学中心的留守儿童辅导英语功课,教授英文歌曲,推荐英文书目,努力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一定提高。她还发起“秘密树洞”活动,认真倾听孩子们的苦与乐,鼓励留守儿童学会表达、学会倾诉、学会分享在接受连云港市电视台采访时,她这样说“作为退役军人,延续奉献精神,参与志愿服务,让我的大学生活充实又精彩,也让我体会到‘青年担当、民族有希望’的真正含义。”


砥砺奋进,“多面手”奔赴青春未来

    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心中有梦,眼里有光。大一时期,吴文静就为自己明确努力方向,并参加了“武进人才杯”江苏省第十五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与职业人物访谈,在比赛中她不断追寻自己的初心与使命,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模样。最终经过激烈的比赛,她获得了省三等奖的好成绩。锚定目标不放松,她一方面学习知识技能一方面提升能力和品格,向着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进。她修身律己,学习坚决不松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她知行合一,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志愿服务与竞赛,知识水平、社会经验不断丰富,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漫漫人生,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在付出努力的一个个瞬间。她经常对照目标自我反思、自我鞭策不放过任何一个磨炼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在院学生会担任主席团成员、在志愿服务队担任队长、在班级担任班长,吴文静始终不断尝试挑战自我,让自己成为一道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她常说,“虽然比很多同学都要忙,但很充实,全面发展,努力成为一个‘多面手’,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祖国对每一个接班人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要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一路走来,吴文静始终初心不改、奋勇拼搏。她说,未来我们将站在新的起点,面临新的要求、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道阻且长,行之将至”,愿我们心栖梦归处,不负韶华年。


关闭